

臧家軍
臧惟一(1542—1607),字守中,號理軒,是諸城臧氏四世祖,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四月初四,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年)中進士。臧惟一不僅仕途通達,官至兵部右侍郎,贈兵部尚書,而且良好的家教使6個兒子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,從而使諸城臧氏家族成為名門望族,居諸城五大家族“臧、王、劉、李、丁”之首。
臧惟一十七歲時補弟子員(縣學生員),于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)力奪經魁,四十四年又聯捷進士。
臧惟一性情剛毅,為官時關心民事,常常賑濟災民,興利除弊,為百姓所尊重。公元1565年登進士后,便被朝廷任命為今安徽省西部的宿松知縣。第二年冬天,因臧惟一政績突出,與宿松縣相鄰的太湖縣知縣出缺,他又被調往太湖縣任知縣。太湖和宿松很不同。清乾隆《諸城縣志》卷引《臧惟一傳》記載這件事的時候,用了一個“繁”字,概括了太湖縣的特點。所謂“繁”,就是情況復雜,事務繁劇。他被調太湖,是朝廷對他的信任。
臧惟一一到太湖,就深入到父老鄉親中去,征詢他們的意見,哪些事該抓緊辦,哪些事可以緩一緩,哪些事可以不辦,做到心中有底。他首先把辦好縣學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,親自到縣學給讀書人講課,鼓勵他們發奮學習,造就自己成為有用人才,并想方設法擴大縣學的規模。他為太湖縣知縣二年,給老百姓辦了很多好事:整頓衙門作風,提高辦事效率;規范水陸稅收、徭役,行均攤之法;諒解百姓困難,分期、分批上交拖欠的應上交錢谷;捐獻自己的俸銀,為老百姓建橋……等等?!肚≈T城縣志·臧惟一傳》說他知太湖縣“治行第一”。由于他突出的治績和治才,朝廷調他到京師去。他離縣之日,老百姓從四面八方趕來,圍住他的車子,車子無法行走。他也戀戀不舍,頻頻向老百姓致意。臧惟一走后,老百姓自發地為他立了碑,學宮里為他立了像。碑文是縣中清慎之士吳肇東寫的,題目是《邑令臧侯去思碑記》,收在乾隆《太湖縣志》卷14。全文如下:
太湖與宿松接壤,咸皖屬邑。先是,越峰王侯令于湖,理軒臧侯宿令也。兩邑相比,政通民和,稱二良焉。嘉靖丙寅冬,王侯以治績最,入補南臺,湖民皇皇為相遇語曰:“王侯行矣,誰其嗣之?”未浹旬,部檄至,以臧侯有治劇才移令湖,民復訴訴然曰:“召父去,杜母來也,湖曷幸哉!”
侯入湖,首謁文廟,進諸弟子講明道義,集父老諏咨利害,次第興革焉。侯方青年高第,人意多所赫厲,矧湖之繁難再倍于宿,治匪易也。侯惟端己帥人,政尚簡靜,老成持重,屹然如山。遇事剖決如流,里甲浮費裁省殆盡。興學造士,尤所悉心。馭左右不少假借時,積書舞文立誅之,彰癉嚴矣。水陸徭役斂滋重也,侯行均攤之法,制由給募,無貧富咸便之。往歲錢谷類多侵累,侯令分征節解,夙弊允厘。城北沖流,旅行所病,侯捐俸為浮梁,利涉永賴焉。清畏之操,出自天植。一絲一粟,不以取諸其民。居湖二載,當路者交章薦剡。今夏被召,簡陟銓部。去之日,四民奔走號泣,擁侯車至不得行。侯亦躊躕罔忍置,湖人感之。迄于今,士思其教,民思其養,賦思其寬,役思其均,訟獄者思其平。譬諸赤子之于慈母,顧復是賴,一離其側,靡所恃以為生,思其可已乎。
庠生鄭良仁輩以告學博傅先生暨二司訓。適予奉使南還,傅顧謂曰:“學校之設,風化其攸司也。有賢若此,盍章之為貞教勖耶?”予沐侯之化親且渥矣,焉得辭?昔夫子論政,必曰:“居之無倦,行之以忠?!毖苑苏\不足以得民,匪恒不足以終得乎民之思也。侯之德政一本由衷,表里洞徹,無毫發矯,可以言誠矣。自宿之湖,自履任以逮遷,始終一日,未嘗少變其塞,可以言恒矣。誠故恒,恒故感,感故思。其無忘于去后宜也,思至是公矣,阿私云乎戰?心有同然,理無異尚。流風所留,雖歷百千年,其民同、其向慕同也。思至是永矣,一時云乎哉?傅先生然之,偕群弟子勒珉,用彰風教。
侯諱惟一,字守中,號理軒。登嘉靖乙丑進士,山東諸城其貫云。
他在吏部任職時,考察任用人才、提拔或調任官吏時,均“人地南北,遠近差次,莫不得宜”。大學士高拱器之,轉稽勛司郎中、授階奉政大夫。
萬歷元年(1573)以生母焦太淑人病告歸。不久,母親去世,服除后補原官,仍任文選司郎中。時萬歷皇帝神宗僅十多歲,“值張居正柄國,每遷除部尚書,必伺其旨,公持不可,尚書不能奪”,惟一見張居正,勢可炙手,屏絕不與。但他決不隨波逐流,堅持秉公辦事。有次,新、舊選郎中,為保職位,多次去拜訪臧惟一,乞求幫助,其舊先郎中為張居正的親屬,他多次拒絕。后來臧惟一升太常司少卿,提督四譯館。
明萬歷八年(1580年),臧惟一調任大理寺少卿(大理寺,相當于現代的最高法院,掌刑獄案件審理;大理寺少卿,相當于最高法院的副院長),代理大理寺正卿(相當于最高法院院長)事務。在一次視察監獄時,臧惟一發現有不少積案未結,便立即提案卷審閱,并多方調查取證,親自升堂審問囚犯,結果“查無實據”,他立即上奏皇上,奉旨釋放了數十名無罪之人,為百姓所敬服。
明萬歷九年(1581)春,臧惟一護駕皇上閱兵式,皇帝親賜紅羅鸞帶一條。之后,臧惟一又升任太仆寺卿,轉光祿寺卿,專管皇室祭品、膳食及招待酒宴等事宜。臧惟一凡事崇尚節儉,為朝廷節約消費“以百千計”。當時,張居正已秉政十多年,雖然廣結黨羽,也想推薦一、兩個正直有為之人,以掩朝廷內外眾官吏之口,正好僉都御史一職欠缺,張居正想讓臧惟一擔任,因曾被臧惟一拒之門外的那個舊選郎中從中作梗,張居正最終沒有提升臧惟一。幾年后,張居正敗落,其黨羽皆被排斥罷官,唯獨臧惟一沒有受到牽連。不久,臧惟一升任順天府府尹,任職期間,對于權貴的一切不正當要求均嚴詞拒絕。后,惟一又提升為河南巡撫,他恪盡職守,秉公辦事,剔除一切苛捐雜稅,讓百姓安居樂業,深受士民愛慕。
在任河南巡撫時,臧惟一取消嚴酷擾民的規章制度,給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機會。明萬歷十三年(1585),河南遭受旱災,蝗災嚴重,地里糧食絕產,百姓生活困苦,臧惟一立即下文要各府、州、縣開倉放糧,賑濟災民。同時上奏皇帝,請求免除本年租賦,得到批準,百姓得以生存,無人流亡外地。期間,廣山縣有一農戶家產一牛犢,貌似麒麟,過了一宿即死亡??h令上報給臧惟一,說是“祥瑞”之物,欲上奏朝廷,被臧惟一阻止了。當時,有一好事者,將怪胎牛犢畫下來,拿到長安市上出售。消息傳進皇帝耳朵里,很高興,以為“祥瑞”,便派人立即去河南取來觀看。臧惟一上書說,這實際上是個牛犢怪胎,世上哪有麒麟?安邦定國,皇上愛民,官吏盡職,上下同心治理天下,這才是真正的上天賜福??!皇上不聽,臧惟一無奈,便以終養告歸,回到故鄉諸城。以寫詩編書、養花澆園為終焉之計。他布袍氈巾,時與鄉鄰野老為伍,歷十三載,不與豪門顯貴結交。
明萬歷二十七年(1599年),神宗皇帝忽然想起臧惟一,認為他對朝廷忠心不二,遂起用他為南京兵部右侍郎。臧惟一出任南京(留都)兵部右侍郎,授階通議大夫,資治尹,贈資德大夫,正治上卿。南京駐軍素來驕悍不馴,經常騷擾附近百姓,人們深受其苦。臧惟一到任后,對軍隊嚴加整訓,并耐心教育士兵。經過整頓,軍隊士氣大振,秩序井然。工部申請移用軍隊購買戰馬的銀子20萬兩治理運河,臧惟一說:“留都南京是國家的根本重地,沒有購置馬匹的款項就是沒有南京了?!庇捎谒鲜枇?,終于留下了10萬兩銀子。后臧惟一發現沿海諸軍戰船年久失修,有的已壞,士兵銳氣不足,便千方百計維修舊船,打造新船,軍威為此大振,加強了沿海防務,保證了沿海民眾的安全。
后來,臧惟一忽患風痱病,便辭職回鄉治病,因醫治無效于明萬歷三十五年(1607)九月初六卒于家,終年66歲?;实勐劼牶笫职?,于次年四月十四日下詔贈臧惟一為南京工部尚書,賜祭葬。御葬林就在城西南瓦屋莊東北,臧惟一墓就在土墻莊后東北約一二百米處(瓦屋莊正北,橫溝子正南,西土墻偏東北),墳墓用三合土、石灰等建成,埋得很深。林中松柏參天,林木森森,樹干粗數人抱不過來。臧惟一墓地僅石碑群就有五畝地占方。石門坐北朝南,自南向北,有石牌坊、石門,石馬、石獅子、石碑等相對排列,昂首林立。那造型,做工可謂精細,栩栩如生。當地人稱“大林”“石人坡”。墓葬和林木解放前就被毀壞,墓葬邊的石碑群卻一直留存到1958年。在1958年修三里莊水庫和1959年的扒墳運動時,臧惟一墓和御葬林被徹底毀壞,石人、石馬等砸碎燒了石灰。
臧惟一為人坦蕩,為國家利益堅持正義。他常說,正直忠厚是立朝之本,勿以簠簋損家聲,勿以閥閱凌鄉里。居家時,施德于鄉人,勸賑、立學、還婢、釋盜,所做之事頗得民心。其事跡均載于鄉人記德碑。他的一生事跡卓著,俱載明史山東通志、府志、縣志。
諸城臧氏能成為名門望族,官宦世家,書香門第,列諸城“臧、王、劉、李、丁”五大家之首,臧惟一的貢獻最大。
諸城臧氏后代子孫,遵循臧惟一“正直忠厚,立朝之本。勿以捷徑赴權門,勿以簠簋損家聲,勿以閥閱凌鄉曲”家訓,成為科舉世家,名門望族。據不完全統計,從明代萬歷年間到清道光年間的三百年間,僅諸城臧氏就有進士7人,舉人24人,武舉3人,拔貢2人,貢生28人,廩生7人,監生136人,附生77人,官生5人,庠生4人,武生4人,增生5人,秀才多人。兵部右侍郎2人,贈尚書2人,布政使2人,兵備使2人,主事郎中5人,巡撫2人,翰林院招待1人,翰林7人,翰林院譯館官生1人。知府3人,知州5人,州同13人。知縣17人,經歷11人,工部屯田主事1人,錦衣衛千戶1人。吏目3人,守備2人,主簿1人,巡檢1人,大理司丞2人,縣丞1人,州判1人,司務1人,壽官4人,提舉1人,刑部主事2人,中書舍人1人,理問8人,訓導6人,教諭10人,八品12人,九品15人,通判1人。
民國初年,有諸城臧漢臣、臧濟臣、臧少枚、臧文山等人響應孫中山號召,參加同盟會,組織起義,推翻了諸城清政府衙門,建立了諸城民政府,臧漢臣任民政長(縣長),其他人辦學堂培養人才,推動民主革命?,F代有臧克家、臧亦蘧,臧樂源,臧東升,臧云遠,臧云飛,臧鳴亞,臧恩堂,臧松年,臧云衢,臧星望,臧子望,臧坤等,從三十年代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,積極參加革命,現在有的成為高級領導干部、作家、詩人、作曲家、藝人等。
諸城臧氏家族自臧惟一起,經歷明、清、民國、新中國四個時期,在不同時期為社會均作出了很大貢獻,充分體現出臧氏家族世代傳承的那種家族和社會責任感,那種滲入臧氏子孫骨髓中的家族精神。
今天的臧氏子孫,雖然許多已經散居全國乃至世界各地,但他們秉承著臧氏家族的優良傳統和家風。他們身上的族魂讓他們銘記著自己是臧家的子孫,并激勵自己為社會做貢獻。臧氏已成為諸城的一張名片,永遠鑲嵌在諸城的相冊里。
(作者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、山東省當代文學院院部委員)
1 條記錄 1/1 頁